Skip to main content
Skip table of contents

整流程

概述

談到流程,可能從直覺想到的實現層,word 的表格,visio 的泳道圖,一份必須要填寫的表單,做的事情,這些是已經成型的需求文檔和系統實現。

企業的運轉依賴大大小小的流程,和機械很像,無數大小齒輪之間的咬合轉動,傳遞能量,最終傳遞到鐘錶指針轉動,汽車的運轉,理想中的可能是全機器臂很少人參與,實際上多數工廠各種人在裡面操作,畢竟自動化流水線一次性投入很大,並不是所有企業主負擔得起的。

現代城市裡的服務型企業,怎麼通過各類工具讓大家協作起來,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,據說當年華為請 IBM 做諮詢,設計一條流程5000元,如果科學設計的流程能真正起到作用,5000元絕對是花小錢辦大事。

本文分享三個方面分享整理流程的操作經驗,統一目標,抽象方法,方式判斷。

操作

統一目標

如果給企業流程搞不好的原因排序,排名靠前的應該有職權責劃分不清,歷史包袱重,部門牆厚;

而職權責劃分,往往涉及利益分配,必須企業一把手出面協調好,如果說理流程的人/項目組是衝在一線戰士,那麼足夠的授權以及參與方打好招呼,就是一把手給予的免死金牌。

優化的目標包含但不限於:增加,減少部門牆,縮短/延長流程時間,提升/降低難度。

也許有人會好奇,為什麼還有增加部門牆的說法,一般不是都說要增加透明度,減少部門牆嘛。實際上,很多初創企業,到一定規模後,要通過明確分工,增強規範來提升效率,看似部門牆變厚,速度下來,但出錯率的下降,整體一算還是提升了。

抽象方法

面向對象,基於用戶故事

作為XX角色,要達到YY目的,需要ZZ流程。

適用於歷史包袱不重,或想要大刀闊斧做流程改革的企業,簡單的表述有利於理清楚真實需求,減少不必要的信息和界面操作堆砌,此操作帶來的風險是精簡歷史流程而導致信息丟失,環節不完整。

面向過程,基於歷史經驗

基於歷史已有資料進行系統化優化,儘管存在信息冗餘,跨部門核對交流麻煩,好在風險小,不會因為大改而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。壞處是這樣的流程梳理,有點像隔靴搔癢,僅僅把excel+郵件搬到系統,或者流程系統換個 UI,換湯不換藥。

方式判斷

線上 VS 線下

毫無疑問,信息系統的普及,疫情期間,人們都逐步習慣了使用線上來填寫信息,提交流程。線上的好處毋庸置疑,綠色環保不廢紙,操作便捷。然而IT系統也不是萬能的,比如當成本有限的情況下,或某些人不方便使用IT設備,比如老年人,聾啞人,這時候紙質表單以及其他輔助設備就很有必要。

審批協同

新冠疫情發生後,很多企業主發現,即便某些高管不在公司,大家集中辦公,多數不依賴線下的工作還能運轉,暴露出一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問題,很多崗位的存在,並非職位需要,而是因人設崗。流程需要審批的上傳下達,也需要左右分工的協同。

通常情況下,需要確認信息準確性的環節,需要審批;需要職能輸出專業能力,則需要協同分工;

審批很必要,但不能過,也要有制度制約,否則就是吃拿卡要權力尋租重災區。分工的原則看資金和人力預算的多少,錢多可因剛找人,錢不夠就必須因人設崗,逐步拆工作。

自動 VS 手工

重複機械的操作,機器比人擅長,24*7全年無休,不需要交納五險一金。不管是實體工廠的生產機器,還是軟件的流程自動化,數據驗證,這些規則的設定,都可以提升企業內部的運營效率,數據一致性,準確性。新的系統有API可以開發,界面可配置,老系統沒法開發,也可使用RPA工具錄製自動化規則。

自動是有代價的,如果是短期內無開發預算,自動生產流水線太貴,那儘量用人力代替是務實的選擇。找到預算範圍內合適的自動化方案,需要流程經理面對每個公司實際情況來做判斷。

JavaScript errors detected

Please note, these errors can depend on your browser setup.

If this problem persists, please contact our support.